永平法硕首页
31封信
学长学姐
录音+笔记
永平法硕前辈
政策篇
备考篇
学长微博
院校篇
在读篇
就业篇
BBS
技术支持

联合早报新闻
凤凰资讯新闻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在读篇  

关于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李志勇学长特别提示】:

    本来应该把本文放在“法律硕士院校”专栏中, 但是考虑到作者是人大的著名教授(他也是人大很多法律硕士的论文导师),更考虑到每年都有很多理工科背景的法律硕士,很多人可能会选择知识产权作为法硕细分方向或者毕业论文,所以还是将此文放在这里比较更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对知识产权(法)教育尤其是人民大学的知识产权(法)教育有更多了解。

    人大法律硕士就业去向与点评:

http://www.ypjm.net/ns.asp?nowmenuid=500028&previd=500090

[作者: 中国人大法学院教授 刘春田]

    \我国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发展已逾20年。从最早的中国人民大学于1986年设立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招收大学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攻读知识产权第二学位开始,到目前已有四百多所院校开展了知识产权法的教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已逐步形成包括第二学士学位、法学硕士、法律专业硕士(JM)、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研究为基本结构的培养知识产权领域专门人才的教育体制,在知识产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教学目的上也已经过20余年的积极积累,总结了相对系统的成功经验,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司法、国际仲裁、行政管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律服务、国内大型科技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法律部门,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我国20余年来所建立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体制方向是正确的、人才培养是成功的。但是几年来,在知识产权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和新的倾向,各界有所争议,而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相对年轻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后果可能影响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正确舆论判断。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有必要客观公允地看待社会发展与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关学科。为此,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国内外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所作的调查研究,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始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是我国高等知识产权教育的开拓者和工作母机。改革开放后,早在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郭寿康教授即在国内首开招收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之先河。中国人民大学佟柔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部民法教材《民法原理》,其中即包含郭寿康教授撰写的“智力成果篇”(即“知识产权篇”)。该书于1982年出版,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包含知识产权专论的高校法学教材。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第一个为本科学生开设了36课时的知识产权法课程。同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鲍格胥通过郭寿康,致函中国国家教委,力倡在中国开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随后,WIPO代表团访华,与国家教委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中国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国家教委召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六所院校举行关于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座谈会,WIPO也派代表来京进行会谈,当时设想的中国知识产权教研机构是在北京设一个中心(由人大、北大、清华合办,地点设在人大),在上海、武汉、西安设三个点。后,国家教委决定先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一个中心,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生。中国人民大学根据国家教委决定,正式设立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并且在1986年到1987年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建立了完整的、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第二学士)在内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体系。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经过二十余年努力,中心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中层次与结构最为完整的教学与研究中心和工作基地,涵盖了博士后研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第二学士学位生等具有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级的指导研究和学生培养工作。到2007年,已有5人完成了博士后研究、32人获得法学博士、247人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24人获得法律硕士学位、741人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这些毕业生现活跃在我国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律师代理、企业管理以及教育与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涌现了不少杰出人才,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导者

    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5人,中心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司法与行政职能部门和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聘任了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国际知识产权著名专家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贸促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家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中心主要成员作为专家,参加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全部立法的起草、修订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也因此成为我国唯一一所参加了国家各项知识产权法律立法工作的大学。

    此后经过近10年的开拓工作,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转入一个发展期。1993年开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相继成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当时全国已有70多所院校开展了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工作。经过详细论证,知识产权法也成为法学本科专业所设置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中心承担了全国高等法学核心课程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指导纲要和教材的主编与撰写工作。

    在第二个10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的增多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等,知识产权工作日显重要,高等院校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知识产权更是成为高校招生、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知识产权的学科定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以及知识产权人才的界定等方面。
 
    二、知识产权的学科定位问题

    学科或专业的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一个学科的定位取决于它的上位学科的位阶。众所周知,知识产权是财产权,属于民事权利(即私权)。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指出,“各成员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因此,研究民事法律的民商法学是知识产权学科的上位学科,知识产权理所当然属于法学学科。除法学之外,理、工、农、医、文、商、管理、教育、军事等门类的学科都不可能容纳知识产权学科。

    从学科的划分标准看,知识产权在逻辑上属于三级学科。但是它的研究内容相对特殊,自成体系,既与民商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也有相对的独立性。鉴于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鉴于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之一,鉴于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全球性知识产权战略,为因应这一形势,我国也正试图制定自己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其中,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是该战略的重要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在学科设置过程中,给知识产权一个相对特殊的安排,比如升格为法学二级学科,也是可取的。

    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应设置为一级学科。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缺乏理据。人们不应因强调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而置基本的科学道理于不顾,把它放在一个不恰当的过高地位上。客观地讲,知识产权不具备成为一级学科或本科专业的必备的基本条件。

    一个一级学科或本科专业的建立,必须具备与其他本科专业完全不同的、独有的、体系化的二级学科群。这一学科群通常就是所谓的专业核心课,其中任何一门二级学科的课程均不应与其他本科专业的二级学科课程有重复或交叉。教育部经法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多年论证,于1997年最终决定在法学教育领域取消除法学以外的所有本科专业。其间,曾发生过严重的争议与意见分歧。沈宗灵教授提出上述关于一级学科和本科专业的意见,客观理性,最终使争论各方回归问题的本质,达成了共识。今天,知识产权可否设一级学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凭心而论,知识产权如果作为一级学科,不可能构建相应规模的二级学科群。从个别高校所设置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课程看,这些课程要么是法学的,要么是理学、工学的,要么是管理学的,就是提供不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自己独有的二级学科课程。

三、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相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生在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上投入的力量最大,且偏重于实务操作和案例分析,而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习则偏重于专题研究。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十四门法学核心课程,知识产权法是其中一门必修课。由于法学学科的硕士生包括法学硕士生和法律硕士生,后者较为偏重实务操作,故在法律硕士生的选课目录上,增加了像知识产权案例分析等实务型课程。这种培养模式被实践证明方向正确、做法成功。

    近年来,个别高校以改革为名,开始试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这种培养模式在知识产权界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也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某高校的招生宣传中这样说明:“知识产权专业,四年制本科,授法学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类型:培养具有扎实科技、经济、法律、管理知识,掌握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与保护实践技能,熟悉知识产权领域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从事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主要专业课程:(1)科技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工业设计、生物工程、化工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等课程;(2)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法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诉讼法等课程;(3)知识产权课程,包括版权法、专利法、专利文献检索、商标法、商业秘密法、知识产权管理、网络知识产权法、电子商务法等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无论在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还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均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我们认为,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是不科学的。

    一则,从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看,从根本上不具备把知识产权定位为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非常注重本科教学工作,总的原则是本科教育应当厚基础、宽口径。有些国家甚至在本科教育中只设文学和理学,法学则通常属于研究生教育。我国本科专业划分已相对较细,法学设为本科专业。如果再将知识产权升格为本科专业,则既不符合科学规律,也有悖于学科设置的宗旨。有观点认为,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不是对法学本科专业的再细化,而是使之成为独立于法学之外的新的本科专业。这种说法貌似新颖,实则根本经不起推敲。那些试点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无一例外主要都是开设的法学课程(以教育部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目录为准)。所谓特别,只是列出了理工科的一些课程,比如生物工程、化工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等作为点缀,即使这些点缀,也本是其他专业的课程。其结果,非驴,非马,非骡。换言之,在这些课程中,没有任何一门课是他们的知识产权专业所特有的。

    二则,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在本科培养模式上曾经走过的弯路看,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也是错误的。80年代曾先后设置国际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涉外经济法、劳动改造法等作为本科专业。但这样做无论在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被证明是失败的。我们相信,如果不吸取教训,只能是重复历史的错误。再则,从我们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同行进行考察和了解,没有哪一个国家设置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即使在一些偏重于知识产权专门研究教学的机构,也不例外。比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它的知识产权教授主要就是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研究所的研究员,但其也只是招收知识产权法学博士生。再比如美国富兰克林—皮尔斯学院是知识产权的专门学院,但其专业设置上也就是知识产权专业硕士。

    因此,我们可以针对提高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课程的比重,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等问题,进一步调查研究,作相应的改革。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我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吸收国外的经验,设立知识产权法律专业硕士,招收本科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但这些改革与发展都不是要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

四、知识产权人才的界定问题

    人才的界定取决于该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构成。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界定取决于知识产权的属性。知识产权属于法律上的权利,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资源之中。法律学专业知识是界定知识产权人才的最基本的标准。因此,知识产权人才本质上属于法律人才。

    但是,目前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界定也存在着一些误解:

    (一)将知识产权人才等同于专利代理人。

    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具有理工背景。这种观点源于对知识产权的误解。说到底,知识产权的知识就是法律知识。知识产权人才就是系统掌握了知识产权知识的专门法律人才。

    还有观点认为,专利涉及理工知识,因此,学习专利法需要理工背景。这种看法同样错误。在我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中确实要求专利代理人具有理工科学位,专利主管机关的专利审理员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理工科知识。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社会需要并存在着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存在复合型专业。无论他们的理工科学位,还是理工科知识,都是由相应的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或者医学院授予或者培养的,并不是由法学院授予或者培养的,也不可能由知识产权学院来授予或者培养。即使从国外高等教育的情况看,也没有哪一个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存有殊例,说由法学院或者知识产权学院来传授理工科专业知识、授予理工科学位。持上述错误观点的同志,把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混为一谈了。法律对专利的授权与保护,不同于发明本身,前者需要知识产权人才,后者需要发明家、工程师。上述错误观点也违反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现代大学所形成的学科分类体系。我国提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工科学生要学习一些文学艺术常识,文科学生要了解一些理工科知识,但这是属于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任何法律人才都需要具备宽泛的知识结构,但这些知识结构的形成,决不是说因此在法学院或者知识产权学院设立理工农医专业。在实践中,无论中外,即使在专利案件中担任法官或者律师者,大部分并不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法律在这些职业的准入资格上亦不做这样的要求。

    (二)将知识产权人才当作浅尝辄止、百无一能的杂家。

    还有观点认为,“应当主要培养懂科技、懂文化、懂法律、懂管理、懂经营、懂外语、懂网络的复合型、综合型、经营型的知识产权中高端应用人才”。这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不着边际的遐想,其观点之谬,毋庸多论。

    (三)把知识产权人才误解为有本事在外国出庭的律师

    有观点认为,我国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熟悉各国法律,能够代理国内企业到外国出庭参加诉讼。经验证明,任何中外知识产权人才都不可能以律师身份在外国法院出庭。事实上,外国企业到中国打官司,都是委托中国律师出庭,无论多么精明的外国律师都不曾在中国法院以律师身份出庭。中国企业在国外打官司,无论有否中国律师参与,也无一例外要请所在国的律师出庭诉讼。因此,指望中国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可以在外国出庭的愿望,没有现实可能。

五、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鉴于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国家必须保护知识产权这种由于先进生产力所带来的财产关系,从而也必须重视知识产权教学工作。在学科设置的定位上,应当统一认识:知识产权专业属于纯粹的法学专业。知识产权属于财产,知识产权法属于财产法。中外实践证明,不论是受过何种专业的教育,要想成为知识产权人才,系统的法学教育是其唯一的必经之路,舍此,根本不可能成为地道、合格的知识产权人才。这一点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所证明,无可置疑。

    (二)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从而在学科和法律体系的划分上,知识产权都是民法的一个分支。它和民法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不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无论从学科教育的实践,通行的做法,还是国际上代表性国家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都属于法学教育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都不足以使它脱离法学。

    (三)鉴于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我国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平崛起的促进作用,建议可以增列知识产权为法学的二级学科。

    (四)建议增设知识产权法律专业硕士。此举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现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于知识产权事业。

     (五)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对国内高校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的机构、人员和规模进行调查摸底,并且可以给有一定基础和发展良好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六)建议高教司牵头成立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认真总结,厘清争议,明确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改革举措。

永平法硕工作室(晚8点)

我的微信(短信):13520569164 (微信公众号:fashuo520)
微博:http://weibo.com/ypjm (私信功能+关键词搜索)
邮件(支付宝帐号):13520569164@163.com
永平法硕网:http://www.ypjm.net【Since 2003,法硕政策-培养机制-流程-报名-分方向+备考书籍-计划-法条-主观题-记忆-前辈经验-复试-调剂-入学+择校地理位置-法学实力-品牌性质-分数线-奖学金-法学排名+在读法律英语-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实习-综合素质-学校因素-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公务员-司法官-企业法务-律师-考博-政策趋势,通过我独立撰写、并公开发布于网站的200多篇原创性法硕指导专文,实现对您们的360°全方位指导,让更多人走入法律的殿堂,Lee Xuezhang Only Can Help You To Here】 




All Copyright Reserved by 永平法硕工作室 李志勇学长/永平法律硕士就业网 2003-2018

微信/短信:13520569164      邮件/支付宝:13520569164@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ypjm        微信公众号:fashuo520      QQ:250622129

 

                                 扫一扫微信         扫一扫公众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